support@eprid.com

156 26569009

分享一些我理解的招聘“黑话”

最近和几个刚毕业的小伙伴唠嗑,好家伙!发现他们找工作时,被招聘信息里的弯弯绕绕整得一头雾水。这可不就是当年的我嘛!刚进职场那会,也被这些 “招聘黑话” 坑得不要不要的。今儿就来给大伙盘一盘我这些年总结的 “黑话宝典”,希望能帮正在找工作的兄弟姐妹们避避雷!

薪资待遇类黑话

薪资面议:开个盲盒,惊喜很少

招聘信息里最让人捉摸不透的大概就是 “薪资面议” 了。乍一看,感觉充满了想象空间,似乎自己的能力能换来一份丰厚的报酬。但实际上,大部分喊着 “薪资面议” 的公司,往往是因为他们给出的薪资可能低到不好意思直接写出来。如果公司真能给出高于市场平均水平的薪资,早就明晃晃地写在招聘启事上,用来吸引人才了。要是遇到 “薪资面议”,面试的时候一定要主动、大胆地问清楚薪资结构、底薪多少、绩效怎么算、奖金发放条件等细节。别被 HR 的几句 “能力决定薪资”“我们公司薪资很有竞争力” 就给忽悠过去,不然入职后发现工资少得可怜,后悔都来不及。

X – XK:实际到手,往往是下限

看到 “6 – 12K” 这样的薪资范围,可别天真地以为自己能轻松拿到 12K。这里的薪资区间,更多时候只是个幌子,公司实际能给到的,大概率是那个下限数字。之所以设置这么大的区间,一方面是为了吸引更多人投递简历,不同期望薪资的人看到这个范围都觉得自己有机会;另一方面,也方便公司在谈薪时占据主动,用上限数字给你画个大饼,最后却按下限来发工资。曾经有个朋友面试一家公司,招聘信息写着 “8 – 15K”,他满心欢喜以为能拿到不错的收入,结果入职后发现,整个部门除了业绩特别突出的个别人,其他人工资都死死卡在 8K。所以,看到这种薪资区间,一定要追问清楚达到上限薪资的条件是什么,这个条件是否合理、可实现。

上不封顶:下不保底才是真

“提成上不封顶” 听起来超级诱人,仿佛只要自己努力,就能成为年薪百万的富豪。但仔细想想,上不封顶的前提往往是下不保底。很多销售岗位就是如此,底薪低得可怜,可能只有一两千块,全靠提成来拉高收入。可提成的规则又常常复杂得让人眼花缭乱,完成业绩指标的难度极高。比如有的房产中介,底薪 2000 元,提成要等客户完成购房所有流程后才发放,中间一旦客户出现问题,提成可能就泡汤了。一个新人房产中介,可能半年都只能拿到底薪,生活都成问题。所以,对于这种强调 “上不封顶” 的岗位,一定要算清楚在正常业绩水平下,自己能拿到多少钱,能否维持基本生活。

13 薪起:别想了,就是 13 薪

“13 薪起” 看似给人一种还有更多惊喜的感觉,但其实就是委婉地告诉你,公司一年发 13 个月工资,那个 “起” 字基本可以忽略不计。要是公司真有发 14 薪、15 薪甚至更多的可能,早就把具体数字写出来吸引你了。曾经有个同事,面试的时候听到 “13 薪起”,以为自己表现好就能拿到 14 薪甚至更多,结果到了年底,公司一分钱都没多给。所以,听到 “13 薪起”,就按 13 薪来规划自己的收入,别抱不切实际的幻想。

年底有奖金:别期望过高

说 “年底有奖金”,却不明确奖金数额和发放标准的,基本可以断定奖金不会太多。一般正规公司,如果奖金丰厚,会在招聘时就明确说明奖金的计算方式,比如根据年度绩效,奖金为 1 – 3 个月工资等。那些含糊其辞说有奖金的公司,可能奖金也就几百块意思一下,或者是在完成极其苛刻的条件下才能拿到一点点。我有个朋友在一家小公司工作,每年年底老板都会说有奖金,可到最后,奖金最多也就 1000 块,和他预期的相差甚远。所以,对于这种不明确的奖金说法,不要寄予太大希望,以免失望过大。

工作时间与强度类黑话

弹性工作:加班的委婉说法

“弹性工作” 听起来很美好,似乎可以自由安排工作时间,实现工作与生活的完美平衡。但在现实中,大部分公司的 “弹性工作” 往往是个坑。所谓的弹性,只是下班时间不固定,加班成了常态,而且还没有加班费。上班的时候还是得按时打卡,可下班却要看项目进度、老板心情。曾经有个朋友在一家互联网公司,入职时 HR 说弹性工作,结果每天晚上九十点下班是常事,周末也经常被要求加班。有一次项目紧急,他连续一周都工作到凌晨。所以,听到 “弹性工作”,一定要问清楚上班打卡时间、下班是否有固定时间、加班频率和加班补偿方式。

能承受较大工作压力:准备好加班

“能承受较大工作压力” 这句话翻译过来就是:这份工作需要你经常加班,而且工作强度很大。可能会有很多紧急任务,需要你在短时间内完成大量工作。比如一些广告公司、公关公司,一到项目高峰期,连续几周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都是正常的。曾经有个在广告公司工作的朋友,为了赶一个广告方案,连续三天三夜没合眼,方案通过后,直接累倒进了医院。所以,如果自己承受不了高强度的工作和频繁加班,看到这句话,就要慎重考虑这个岗位是否适合自己。

适应较快的工作节奏:加班,把工作压缩完成

“适应较快的工作节奏” 其实就是让你在更短的时间内完成更多的工作,也就是变相地加班。公司希望你能提高工作效率,但这种效率的提升往往是通过增加工作时长来实现的。比如原本三天完成的任务,现在要求你两天甚至一天内完成。在一些电商公司,大促期间员工每天工作时间长达 16 个小时,从早到晚都在处理订单、回复客户咨询、解决售后问题。所以,遇到这种说法,要考虑自己是否有能力在高压、快节奏的环境下工作,否则很容易身心俱疲。

偶尔会忙:经常加班的暗示

说 “偶尔会忙”,那基本可以确定以后忙起来就是常态了。这只是公司给你提前打个预防针,让你以后加班的时候别抱怨。一旦项目上线、业务高峰期来临,加班就会成为家常便饭。我有个在金融公司工作的朋友,面试时 HR 说偶尔会忙,结果到了季度末、年末,连续几个月每周工作六天,每天加班到晚上十点以后。所以,不要被 “偶尔” 两个字迷惑,要做好长期加班的心理准备。

公司管理与文化类黑话

扁平化管理:老板盯着你干活

“扁平化管理” 听起来很先进,好像沟通成本低、决策效率高。但实际上,很多小公司所谓的扁平化管理,就是公司规模小,没什么管理层,老板直接管理所有人。这就意味着老板随时能看到你的工作状态,对你的工作指手画脚。你可能没有独立工作的空间,每一个决策都要向老板汇报。曾经有个朋友在一家小创业公司,老板就坐在他旁边,他写个文案,老板都要随时过来看,提出各种修改意见,让他工作起来特别压抑。所以,如果你喜欢有独立的工作空间,不喜欢被老板时刻盯着,遇到 “扁平化管理”,就要问清楚公司的组织架构和管理模式。

团队氛围好:一起加班,一起吃加班餐

“团队氛围好” 很多时候就是大家经常一起加班,一起吃加班餐,然后聊聊工作。这种氛围看似和谐,但实际上是因为大家都在为了完成工作任务而被迫聚在一起。真正的团队氛围好,应该是在工作之余,大家自愿组织活动,相互之间有生活上的交流和关心。曾经有个朋友在一家公司,HR 说团队氛围好,入职后发现所谓的氛围好就是每天加班到很晚,然后大家一起吃个简单的加班餐,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发展真正的友谊。所以,不要被 “团队氛围好” 这个说法迷惑,要了解清楚团队成员在工作之外的交流情况。

公司氛围像家一样:加班没加班费,讲人情

说 “公司氛围像家一样”,听起来很温馨,但背后可能隐藏着一些问题。家一样的公司,可能会喜欢讲人情,制度执行不严格,容易出现派系斗争。而且,加班可能没有加班费,老板会以 “大家都是一家人,为公司奉献是应该的” 为由,让你无偿加班。团建活动也可能会很多,占用你的休息时间,美其名曰增强团队凝聚力。曾经有个朋友在这样一家公司,经常加班到很晚,却没有任何加班补偿,请假还会被老板说没有团队精神。所以,对于这种说法,要保持警惕,了解清楚公司的制度是否规范,加班是否有合理补偿。

创业公司,发展潜力大:有坑要填,加班拼命

“创业公司,发展潜力大” 这句话对很多年轻人有很大的吸引力,大家都希望能在创业公司里大展拳脚,和公司一起成长,获得丰厚的回报。但现实往往很残酷,创业公司资金链紧张,工资可能给得很低,而且合同条款可能不清晰,社保缴纳也可能不及时。项目方向也可能经常变动,你今天做的工作,明天可能就因为公司战略调整而白费。为了赶项目进度,加班更是家常便饭。曾经有个朋友加入一家创业公司,工资比同行业低了 30%,合同里很多条款都很模糊,社保也拖了三个月才缴纳。公司的项目还经常朝令夕改,他每天都工作到很晚,却看不到未来的希望。所以,加入创业公司前,要了解清楚公司的资金状况、发展规划、团队实力等,做好承受风险的准备。

岗位发展类黑话

发展空间大:当前职位低,晋升难

“发展空间大” 往往意味着你当前的职位可能很低,要做很多基础、琐碎的工作。而且公司可能并没有明确的晋升机制,升职可能要等很久,甚至要等老板的亲戚离职才有机会。比如一些公司招聘的 “储备干部” 岗位,看似高大上,实际上就是从基层员工做起,做着最基础的工作,晋升到管理岗位的人数寥寥无几。曾经有个朋友入职一家公司做储备干部,每天的工作就是整理文件、打扫卫生、给领导端茶倒水,一年过去了,也没有看到任何晋升的希望。所以,听到 “发展空间大”,要问清楚公司的晋升渠道、晋升标准,以及过往员工的晋升情况。

接触行业大佬:只能在朋友圈看照片

说 “能接触行业大佬”,可别真以为能和大佬们称兄道弟,建立深厚的人脉关系。很多时候,你和大佬最近的距离可能就是在公司年会上远远地看一眼,或者在朋友圈看到大佬发的动态。在一些大公司,普通员工很难有机会和高层领导直接交流,更别说建立人脉了。曾经有个朋友入职一家公司,就是冲着能接触行业大佬去的,结果入职后发现,大佬们都在高层办公区,平时根本见不到面,唯一一次见到大佬还是在公司的年会上,大佬在台上讲话,他在台下远远地看着。所以,对于这种说法,不要抱有太大期望,要理性看待。

全方位成长机会:可能成为 “打杂超人”

“全方位成长机会” 听起来很诱人,感觉自己能在各个方面得到提升。但实际上,很可能是你要承担多个岗位的工作,成为一个 “打杂超人”。公司可能因为人手不足,让你一个人干好几个人的活,美其名曰让你得到锻炼。比如一些小公司招聘的 “运营专员”,可能既要负责线上推广、文案撰写,又要负责线下活动策划、执行,还要处理客户咨询、售后问题。曾经有个朋友在这样一家公司工作,每天忙得晕头转向,却没有在任何一个专业领域得到深入的发展。所以,遇到这种说法,要问清楚工作的具体职责和发展方向,避免成为一个什么都做但什么都不精的 “万金油”。

有机会晋升技术合伙人:缺程序员,来写代码

说 “有机会晋升技术合伙人”,对于一些技术人员来说可能很有吸引力。但很多时候,这只是公司吸引程序员的一种手段。公司可能目前缺程序员,希望用这个看似美好的前景来吸引你入职,让你先把代码写了。至于晋升技术合伙人,可能需要满足很多苛刻的条件,而且公司未来的发展也充满不确定性。曾经有个程序员朋友入职一家公司,就是被 “有机会晋升技术合伙人” 这句话吸引,结果入职后发现,公司根本没有明确的晋升规划,所谓的技术合伙人只是一个遥远的梦想。所以,对于这种说法,要保持清醒的头脑,了解清楚晋升的具体条件和公司的发展状况。

面试过程中的黑话

回去等通知:大概率凉凉

面试结束后,如果 HR 说 “回去等通知”,而且没有明确告诉你等待的时间,那你基本可以做好被淘汰的准备了。一般来说,如果公司对你比较满意,会当场或者在短时间内(1 – 3 天)通知你进入下一轮面试或者直接给你发 offer。让你回去等通知,很可能是你在面试中表现不够突出,公司还在继续筛选其他候选人,你只是一个备胎。曾经有个朋友面试一家公司,面试结束后 HR 说等通知,他等了一个星期都没有消息,打电话过去问,HR 说已经招到人了。所以,听到这句话,不要干等着,要继续寻找其他工作机会。

我们会尽快回复你:等找不到合适的人再联系你

“我们会尽快回复你” 这句话和 “回去等通知” 差不多,都是比较委婉的拒绝方式。“尽快” 这个词很模糊,可能是一个星期,也可能是一个月,甚至可能永远都不会回复你。公司这么说,只是不想当场拒绝你,给你留一点面子。实际上,他们会先看看有没有更合适的候选人,如果一直找不到,才会考虑联系你。曾经有个朋友面试一家公司,HR 说尽快回复,结果一个月后才接到电话,那时候他已经在另一家公司入职了。所以,不要对这句话抱有太大希望,把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中,主动联系其他公司,争取更多面试机会。

你的简历我们先留着:备胎无疑

当 HR 说 “你的简历我们先留着”,那就说明你目前不是他们的首选,但又有一定的潜力,所以把你放在人才库里,当作备胎。如果后续有更合适的岗位或者其他候选人不合适,才会考虑联系你。这种情况下,你被录用的概率相对较低。曾经有个朋友投了一家公司的简历,面试后 HR 说简历留着,结果过了半年都没有消息,后来偶然得知,那家公司只有在招聘特别紧急、找不到合适人选的时候,才会从人才库里翻简历联系候选人。所以,不要把希望都寄托在被公司 “翻牌” 上,还是要积极寻找其他工作机会。

你还有其他机会吗:我们在犹豫,看你急不急

当面试官问你 “你还有其他机会吗”,这其实是在试探你的求职紧迫性和忠诚度。他们可能对你比较感兴趣,但又在犹豫是否要录用你。如果你表现得很着急,说没有其他机会了,他们可能会觉得你在求职市场上不受欢迎,从而降低对你的评价;如果你说有其他机会,他们又会担心你可能不会选择他们公司。所以,回答这个问题时要掌握好分寸,可以说目前有一些其他面试机会,但对他们公司的这个岗位也非常感兴趣,会综合考虑后再做决定。这样既显示了你有一定的竞争力,又表明了你对他们公司的重视。

我们正在重组 / 转型阶段:公司不太稳定

如果公司说正在重组 / 转型阶段,那就要小心了,这意味着公司可能面临一些问题,内部结构、业务方向都在调整,未来充满不确定性。在这个阶段进入公司,你可能会面临工作内容频繁变动、岗位不稳定、甚至公司裁员的风险。曾经有个朋友加入一家正在重组的公司,入职后发现公司内部矛盾重重,部门之间相互推诿责任,他的工作内容也不断被调整,最后公司还进行了大规模裁员,他也没能幸免。所以,对于处于重组 / 转型阶段的公司,要深入了解公司的重组 / 转型原因、计划和前景,再决定是否加入。
以上就是我总结的一些常见招聘黑话,希望能对正在找工作的朋友们有所帮助。在求职过程中,大家一定要保持清醒的头脑,不要被这些花言巧语所迷惑,多问、多了解,找到真正适合自己的工作。

发表评论